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
途径三:网络日记表心声
风险指数:★★
减压指数:★★★
主诉人:李熙 女 33岁 机关会计
我性格很内向,在单位,除了工作上的事,很少讲话。我先生的工作是软件编程,他也是沉默的人。刚结婚的时候,每天回到家,听着他噼呖啪啦敲键盘的声音,我简直想发疯。
以前,我只是一个人呆着跟自己较劲。3年前的一天,听晚间节目,很多人打电话向主持人倾诉,一个30多岁的女人说,自己发泄的途径就是写日记,贴在BBS上,有很多网友和她分享共同的心情,这让她觉得很快乐。我第一次听说“BBS”这个名词,从此,我把自己的不愉快发到网络上,没想到有很多人把他们的感受也贴在我的帖子下面。
其实内容无非是一个怨妇的一些唠叨,但对我来说,这比任何东西都能缓解我的情绪。当我为自己的想法无法作出正确判断时,我可以用网友的“支持率”坚定自己的信心;当自己在上面发泄苦闷时,会得到许多人的关心和鼓励;当生活中有解不开的结时,更有许多热心的网友为我献计献策。世界上有这些陌生人在分担着我的烦恼,这让我很开心。我不喜欢跟朋友倾诉,繁华城市的阴暗面总是欲盖弥彰。可能是我悲观,我认为人是最不可靠的动物,我需要倾诉,但不想被人看穿心灵世界。
点评:这是较安全的一种坦陈情感隐私的方式,网络,这一虚拟的空间,让一种更随意的倾吐隐私的方式有了得以实现的可能。人们藏在“马甲”后面,无论是倾诉者还是倾听者,都是平等的个体。在网络中,你可以同时与多个人进行倾诉,并索取建议,因为藏在网络的背后,使得人们在倾诉的过程中不会存在任何负担。
不过,在存在着种种有利因素的同时,也要看到,网络的不确定性让人们很难有一种点对点的真实交流,也就是说,作为一个抱着倾诉欲望的人来讲,你若想在网络上寻得一个很好的倾听者,是有着不小的难度的。尤其是在现在快节奏的都市当中,网络上的群体多以发泄自己的忿闷为主,这使得所谓的“倾诉者”的人数要更多一些,而对于一些在网络上畅游的人来讲,聊天室及OICQ已越来越多地成为“网恋”的温床。
途径四:午夜电波“喋喋不休”
风险指数:★
减压指数:★★
主诉人:张文冰 男 21岁 某重点大学学生
2年前我从一个小乡镇考到这所重点大学。上大学之前我一直很有信心,觉得世上没有靠勤奋解决不了的事,但现实改变了我的想法。大学的学习不会让我太头痛,我的软肋是情感,也许越在乎的东西就越不懂得如何面对。
我喜欢上班里的一位女生,可她太优秀了,怕被拒绝,我一直不敢跟她表白。不久,她和外系的一个男生走到了一起。当我看到他们牵手走在校园时,我整个人都蔫了。怕被人笑话,我不敢对朋友讲,也找不到地方痛哭一场,憋得心里太难过了。
那天晚上,我照例躺在床上听电台的节目,听着那些情感倾诉,我心里特别有共鸣。于是我溜出宿舍,在校园角落找了个公用电话,打给电台跟主持人聊了近20分钟。放下电话后,我长舒了一口气,心里舒坦了许多。虽然后面打进电话的听众说我有点“喋喋不休”,但我不生气,长久以来的心事随着午夜的电波消解了许多。
点评:绝大多数人缺少面对陌生人陈述自己隐私的勇气。相比之下,电话中的交流则让人觉得更安全,用声音通过电波进行交流之后,没有人知道诉说的人是谁,但同时,他的故事也许还会被编辑整理成铅字,然后被无数人阅读,而倾诉者始终相信,知晓了他的故事的人中,肯定会有人理解他,会与他产生共鸣。这种也许只是虚幻的“一厢情愿”,却足以让人们倾诉的欲望得到满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