贫嘴的“女神经病”
1987年12月21日,过完18岁生日的三个月后,北京姑娘王菲来到香港入境处,递过自己的证件,在对方的询问下,用流利的京片回答了几个例行提问后,顺利地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。
她在香港找不到归属感,问路、买东西,听到的总是叽里咕噜一串粤语,一句也听不明白;照顾她的是父亲的朋友,身边没有一个同龄人。她很孤独,格外思念大大的北京城。那一年,她每天都在数着日子,算自己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去。
后来,王菲顺利地拿到了香港身份证,但十年后,当她和香港作家林燕妮一同坐在香港香格里拉的大堂里喝咖啡时,对方问她:“阿菲,你觉得自己是香港姑娘还是北京姑娘?”
“北京姑娘!”她毫不犹豫地答道。
1989年,王菲正式踏入香港歌坛,唱片公司嫌她的北京名字太土,便依照流行的风潮为她改了一个艺名——王靖雯。但别人喊她,她总是反应不过来,倒是改回自己的本名王菲之后,她才真正开始了自己歌唱事业的高峰。此后的十几年里,她一直被外界塑造成一个众人仰视的女神。然而,正是通过微博(http://t.sina.com.cn)这个她可以接受并喜爱的沟通方式,让更多人看到了她的另一面。
王菲在微博上机智逗趣,歌迷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,她的回复是“没事,在这儿多肉都不嫌麻,您敞开儿的”。这和那个在1994年演唱会,面对歌迷的过度狂热有点不知所措,斥责其“发疯”的王菲判若两人。
尽管不能当面回复这样的热情,但她已经学会用一个虚拟的自己和这个世界交流。
她熟悉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,比如“神马”、比如她最爱说的“淡定”,又说自己不哈日不哈韩,和新疆人李亚鹏的结合是“哈了一个蜜瓜”。演唱会之前,她自嘲自己的紧张:“定定地淡着,其实张得紧紧的~~”,也不忘安抚歌迷:“都表紧张我,我们的口号是:没期待,无恐惧,不失望。”
这样的幽默,其实也隐藏在王菲多次和记者的应对中。台湾媒体有一次问她:“你和窦唯都是公众人物。谁比较爱吃醋?”
这个问题一点也没难倒她,她立刻答道:“窦唯爱米醋,我爱吃陈醋。”
在许多朋友眼里,王菲一直都是那个大大咧咧的北京大妞,从来没有改变过,嘴很贫,很义气,性格里有一种男孩子气。平日在公众面前总感到无所适从的王菲,在微博上倒是轻松地流露出自己更平民化的真实一面。
她曾发过这样一条微博:“很高兴大家洗翻(喜欢)我的这一面,人嘛,羞涩有时,来疯儿有时。”“二十年只会出一个王菲,天分、性格、声音和作品组成了一个独特的王菲。”看着王菲如今的演出,宋柯有点感动,他自认是王菲多年的歌迷,也看过王菲早年的演唱会,“那时的她和现在的表现并不一样。王菲的音乐越来越丰富,她这些年的生活阅历,全部融入了她的声音。我喜欢她,而且是越来越喜欢。”
聚焦女性网明星娱乐新闻,依依女性社区 www.eenvren.com 请大家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