婆婆———
“说她是为了她好”
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婆婆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:吃苦耐劳,生活节俭,讲究奉献,几乎没有业余爱好,以家庭为生活重心。所以,她们对于个性张扬、追求享受的80后媳妇,实在有一些看不惯的地方。
首先是生活自理能力。林女士的儿子3个月前刚结婚,媳妇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从没做过家务。而林女士认为,为人妻子一定要会做家务,这是贤妻良母的必要条件。于是刚开始的日子,林女士做家务时总让媳妇在一旁看着,并嘱咐她说:“我不能总帮你们收拾屋子,你要学会自己做家务。”可媳妇认为雇个钟点工来做家务更省事。碍于婆婆的面子,她开始还虚心看着,后来就索性不按时回家,我行我素了。林女士为此埋怨道:“我们说她还不是为了她好?不就是想让他们的小日子过得更好吗?”
其次是金钱观念。李阿姨的媳妇自小家境优越,习惯于大手大脚地花钱,属于“月光族”。每次逛商场,她总是少则上百、多则上千地买衣物。李阿姨节俭惯了,认为媳妇消费太过离谱,于是总是唠叨:“女孩子是爱美,但花钱也得有节制,便宜衣服不一定就不好。”媳妇嫌婆婆唠叨,从此买了衣服再不声张,把标签剪掉再偷偷拿回家。
最后是关于第三代的教育。在婆婆眼里,刚生了孩子的媳妇是最难伺候的,马女士就这样诉苦说:“你要是给她自由,她到处说你不帮忙;你要是关心多了,她还闹脾气,说是把她养得那么胖。”在第三代的教育问题上,婆媳之间的分歧就更大了。80后媳妇认为,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,孩子一定要从小开始学习各种技能;而婆婆不高兴了,对儿子小时候也没花这么多心思,他不是一样长到这么大了吗?虽然矛盾的焦点在孩子身上,但无疑成了婆媳矛盾的导火索。
对自己的独生子疼爱有加,而对同样是独生女的媳妇百般挑剔。这也许就是80后独生子女联姻后,婆婆的一大先天“缺陷”吧。
儿子———
“双面胶”实在不好当
今年26岁的张良最近感到十分痛苦。一边是媳妇,一边是母亲,让他左右为难。
大年初八,张良便悄悄打电话给律师,咨询有关离婚事宜。原来,他和妻子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。妻子嫁进门后,一开始小两口还甜甜蜜蜜。可不久前公公婆婆从老家来到上海小住几日,婆媳俩就因生活习惯差异而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起来。“夹在老婆和妈妈中间,最受苦的便是男人,不知道赔了多少笑脸,编了多少瞎话……”可婆媳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并没有减缓。妻子的母亲看到女儿受了气,便把女婿叫去教训了一通。张良开始怀疑自己的婚姻是不是一个错误。
如果说,张良还是一片黏合在两个女人之间的“双面胶”,那么程奇则无意中充当了婆媳矛盾的助推器。
程奇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,养成了任性的脾气。结婚以后,他和妻子常常因为谁来洗碗之类的小事而闹别扭。有好几次,随着他们的争吵逐渐升级,程奇耍赖般地躺在地上,打电话叫母亲来解决争端。而每一次,程奇的母亲一赶到,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偏袒儿子。程奇的妻子也不甘示弱,叫来自己的父母一起加入到这场家庭混战中。最后,他们的婚姻不得不以离婚收场。
其实,每个丈夫都是一片“双面胶”。只是作为独生子的丈夫,这片“双面胶”太不好当。
在蜜罐里泡大的这一代独生子,对父母的宠爱早已习以为常,他们温驯听话,缺乏独立精神。所以当他们结婚后独自面对人生时,他们感到自己是那么地软弱。他们努力去做孝子,去做模范丈夫,却又力不从心。他们无法摆脱母亲对自己生活的干预,无法平衡好家人的关系,因而常常感到焦头烂额。
家———
是讲情的地方
尽管新婆媳矛盾被打上了独生子女时代的深深烙印,但是解决问题的处方仍然只有一个:真诚相待,将心比心。
人们常常以“水往下流”来比喻父母对子女的爱,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。而面对独生子女时代的新婆媳关系,只有“引水上山”,才能使矛盾迎刃而解。
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说:“要处理好这种新型的婆媳关系,做媳妇的要多让一步。”在东方传统的婆媳关系中,尊重婆婆、克制忍让,是东方女性的美德。老年人上了年纪,容易产生孤独心理,渴望和小辈生活在一起。即使遇到“不讲理”的婆婆,儿媳一方也要主动伸出交流之手,多与婆婆沟通想法分享快乐,巧妙地用智慧去化解婆婆的顽固。
当然,作为婆婆一方来说,也要对媳妇多一些理解。电视剧《双面胶》中扮演“婆婆”的李明启给现实中的婆婆们支了一招,那就是要学会装傻。“两代人之间的观念肯定不同,但是既然走到了同一屋檐下,就要讲究一些方法。很多生活的道理,你硬是灌输给年轻人其实根本没用,他们听不进去。作为老人还是应该放宽心,让孩子们自己去领悟吧。”
毕竟,家不是讲理的地方,而是讲情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