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艾玛·沃特森与赫敏·格兰杰一起长大
与赫敏·格兰杰一起长大
在JK·罗琳的最后一本书《哈利·波特与死亡圣器》结尾,哈利和他昔日的伙伴罗恩与赫敏都已长大成人。在前几部中就已经互生情愫的罗恩与赫敏,也终于一吻定情,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这个亲吻的镜头,沃特森和鲁伯特·格林特总共拍了六次。“一个角度拍了四次,另一个角度拍了两次。”沃特森说,“在感情上,我比赫敏更成熟,有时候我必须让自己的年龄倒退几年来表演。因为在这之前,赫敏从来没有交过男朋友,也从来没有被男孩亲吻过。”
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电影的最后三部由英国导演大卫·耶茨执导。在沃特森看来,耶茨对赫敏的诠释无疑是系列中最真实、最出彩的,他很好地捕捉到赫敏作为一名少女内心的阴暗和微妙情绪。她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聪明骄傲、稚气未脱的小赫敏了。
1999年,得知JK·罗琳的《哈利·波特》畅销书系列要改编成电影,并将在全英国范围内甄选男女主角时,沃特森正看到第三本《哈利·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》。确切地说,是父亲克里斯·沃特森每天卧在她床头,或在长途旅行中为打发无聊时,一字一句念给她听的。
从第一次试镜起,沃特森就知道赫敏这个角色非她莫属,“赫敏和我太像了,我都不忍心看到别人扮演她”。沃特森至今还很感激父亲当时对她默默的支持:“有一个星期天,爸爸烧了一只烤鸡。他拆下鸡胸肉,把Y字形的‘如愿骨’给我。我对它许了个愿,希望自己能如愿得到这个角色。直到现在,我还把这根骨头保存在自己的首饰盒里。”
事实证明,沃特森的自信是正确的——就像赫敏永远知道自己是对的一样。九岁的沃特森从数以千计的候选者中脱颖而出,在第一部《哈利·波特与魔法石》中的表演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。“她身上具有赫敏·格兰杰这个角色的灵魂与精髓。”当导演克里斯·哥伦布第一次看到沃特森、雷德克里夫和格林特共同出现在镜头前时,“那种组合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,给人一种电流通过全身的感觉,真是一个完美的组合”。
《哈利·波特与魔法石》电影首映式之前,哥伦布给所有演员都放了假。附近的邻居在路上遇到沃特森,总会多打量几眼这个小姑娘。学校里的同学更是一窝蜂地围向她,“拍电影好玩吗?”“你学会魔法了吗?”“你骑着扫帚飞了吗?”……“我怎么可能回答那么多问题!我真应该在片场每天记日记,然后拿给大家看。”沃特森说。
继前两部“哈利·波特”系列电影之后,又有三位导演接过了哥伦布的接力棒。沃特森说,可以明显感受到,每个导演镜头下的赫敏·格兰杰都是不同的。在墨西哥人阿方索·卡隆执导的《哈利·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》中,聪明伶俐的赫敏依然像往常那样引人注目,但同时她也变得更坚强。电影最后,哈利和罗恩更是在赫敏的帮助下,用一个“时间转换器”拯救了“小天狼星”布莱克。“前两部里,赫敏好学、自信,但有点跋扈,像个小大人。到了第三部,赫敏身上多了一种女性力量,这和我十几岁时的性格非常相似。”沃特森说道。
而导演迈克·纽厄尔在第四部《哈利·波特与火焰杯》中,则展现出正值豆蔻年华的赫敏脆弱、敏感、缺乏安全感的一面。这时的赫敏与罗恩已经互相萌发了隐约的感情,但两人见了面还是冤家对头的样子。在霍格沃茨学院举办的舞会上,罗恩因为赫敏的舞伴而争风吃醋,与她大吵了一架。
“纽厄尔拍过《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》,因此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拿捏得很好。”沃特森说道,“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,我才真正学会了如何去演绎赫敏这个角色,而不仅仅是念台词。我对角色的理解更深入了。”这也是沃特森第一次享受到表演本身带给她的乐趣。每每听到纽厄尔导演对她说“干得漂亮,亲爱的艾玛”时,她心里总是美滋滋的。
沃特森就这样在片场度过了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童年,但漫长的拍戏生涯并不像外人想的那么轻松有趣。他们一天工作12个小时,每天六点半就必须到片场准备,年年如此。拍戏之余,为了保证学业不受影响,沃特森每天还要花三个小时接受辅导和补课,并抓紧任何空隙时间复习功课,甚至包括在弄发型的时候。“天知道这么多年我在片场共呆了多少个小时,”沃特森说,“不过我的司机奈杰尔好像计算过,最后一部电影拍完,他开车累计的距离,大约能绕地球两圈。”